應該這麼說,如果劇情的走向的確是往LGBT的方向發展,那麼本片很多地方就顯得通順多了,少了許多彆扭的轉折,以及令人傻眼的超展開。
由於身邊的好友都還未成家,故尚無法體會"從小看著朋友孩子長大"是甚麼樣的感覺,勉強可以作為例子的,大概就是年齡差七歲的小表弟。在我仍搖搖擺擺地跟著路隊旗放學回家時,表弟鼓著飽滿的腮幫子,口水像條絲線般從嘴邊垂下,白胖胖的四肢在地上伊呀咿呀地爬著,冷不防用他那還不是很靈活、蓮藕般可愛的小手一把掘起逃竄得太慢的蟑螂,在大人們來不及阻止的驚呼聲中塞進嘴裡...
即使小表弟現在已經長得高過我一個頭,開朗健談,言語幽默,是個魅力十足的大男孩。但在我的心裡,他始終是那個招人疼愛、喜歡在家裡爬來爬去抓蟑螂吃的娃娃。
無關年齡,亦無關血緣,所以我沒有辦法理解,當從嬰兒時起便生活在一起、可能也曾經阻止不及地眼睜睜看著他塞進各種蟲子到口中、如今成長為擁有好看腹肌與小麥色肌膚、放肆青春的水男孩,在黑暗中吻上Roz的唇時,身為半個母親卻僅有些許的抗拒,短暫數秒的思考後選擇了開啟禁忌的大門。
悲劇的是,這般不嚴謹的過程卻貫穿了整部電影,另一對Lil和Tom的處理更是草率,沒有背部裸身的驚鴻一瞥,也沒有單獨在浮板上共享一根菸的微萌情愫,兩人之間的觸發器竟是得知好友的"進度",如此荒謬而薄弱的關係,在Tom離開月餘所產生的分歧也就諷刺般地合情合理了。
在這個重要的轉折點,導演聰明地利用Tom動身前,舞台劇排練的台詞來呈現
「Mother, did you not say to me a little while ago. That there was nothing in the world that you would not do for me, if I asked you.」
Lil對Tom而言,是情人也是母親,亦是待他無怨無悔、可以任由他恣意索求的海洋,如同在台上扮演母親角色的回答「Indeed I did so.」
而下一句兒子試探性的問「And you'll stick to it, mother?」則呼應了生日派對中Tom牽著Mary,對上生硬微笑的Lil時怯懦而游移的眼神,辯解的託詞是說服對方,也是說服自己,卻遠遠比不上謊言來的真實。
對比上Tom,Ian的感情顯然占了較足的分量,在演技上也擁有較大的發揮空間,一場為了Tom的婚姻四人決定攤牌的戲,平時帶有攻擊性的溫柔笑容此刻乘滿了哀傷與更多的無助,棄犬般地徬徨。和電影前半段那位腳踩衝浪板、金色髮梢上的水珠在陽光下刺得發亮,神采自信的狂放少年截然不同。
在這段四人糾斷不清的關係裡,Ian始終扮演了起頭的角色,即使到了最後,亦是由他來揭穿那可笑而虛假的婚姻,比咆哮更傷人的平靜語調,卻是他口中近乎殘忍的仁慈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